- 九種大禪
- (九種大禪, 九种大禅)
The nine kinds of Mahāyāna dhyāna for bodhisattvas, given in the [lang id =1028]菩薩地持經 6 and in other works;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atience [lang id =1028]忍 pāramitā and with the dhyāna of the super-realms. The nine are meditations:(1) [lang id =1028]自性禪 on the original nature of things, or mind as the real nature, from which all things derive;(2) [lang id =1028]一切禪 on achiev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and all others to the utmost;(3) [lang id =1028]難禪 on the difficulties of certain dhyāna conditions;(4) [lang id =1028]一切禪 on the entrance to all the (superior) dhyāna conditions;(5) [lang id =1028]善人禪 on the good;(6) [lang id =1028]一切行禪 on all Mahāyāna practices and actions;(7) [lang id =1028]除煩惱禪 on ridding all sufferers from the miseries of passion and delusion;(8) [lang id =1028]此世他世樂禪 on the way to bring joy to all people both in this life and hereafter;(9) [lang id =1028]清淨淨禪 on perfect purity in the termination of all delusion and distress and the obtaining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.* * *﹝出地持經﹞ 禪, 梵語具云禪那, 華言靜慮。 謂菩薩既憑弘誓利益眾生, 則當進修深廣大行。 然深廣之行, 莫若禪定。 言禪, 則一切皆攝。 所謂若諸菩薩成道, 轉法輪, 入涅槃, 勝妙功德, 思惟修法, 利生方便, 皆在其中。 是故說此九種禪定之相也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一、 自性禪〕, 謂於菩薩藏, 聞思從前所行世間、 出世間善, 一心安住, 或止分, 或觀分, 或俱分, 無不攝也。 (菩薩藏者, 菩薩所修之法藏也。 聞思從前所行世間、 出世間善者, 聞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間、 出世間一切善法也。 止分者, 謂攝心不散, 即定也。 觀分者, 謂分別照了, 即慧也。 俱分者, 謂止觀雙修, 定慧平等也。 分者, 位也。 謂安於止觀相應位分也。 菩薩於所修法藏, 聞持思念過去所行一切善法, 一心安住, 止觀平等大慧利益眾生也。 而言自性者, 謂菩薩所修之禪, 觀心實相, 不從外得, 即本有之定也。 ) 〔二、 一切禪〕, 謂修此禪定, 則自行化他, 一切諸法, 無不攝也。 名有三種: 一者, 現法樂住禪, 謂離一切妄想, 身心止息, 第一寂滅, 捨離味著, 及一切相, 現得法喜之樂, 而住於定也。 二者, 出生三昧功德禪, 謂出生種種不可思議, 無量無數一切三昧功德也。 三者, 利益眾生禪, 謂眾生所作, 皆與同事; 復以法義開導饒益, 莫不令其離苦得樂也。 (捨離味著及一切相者, 謂內於禪定之味, 外及一切諸相, 心能捨離而不樂著也。 梵語三昧, 華言正定。 同事者, 謂隨諸眾生, 同其行事而饒益之也。 ) 〔三、 難禪〕, 難禪者, 謂此禪定, 不易修也。 名有三種: 第一難禪, 謂久習勝妙禪定, 於諸三昧心得自在, 哀愍眾生, 欲令成就, 捨第一禪樂而生欲界也。 第二難禪, 謂依此定, 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深三昧, 出過聲聞、 辟支佛上也。 第三難禪, 謂依此定, 得無上菩提也。 (第一禪樂者, 即勝妙禪定之樂也。 辟支, 梵語具云辟支迦羅, 華言緣覺。 梵語菩提, 華言道。 ) 〔四、 一切門禪〕, 門即出入之義。 謂一切禪定, 皆由此門而出, 名有四種: 一者, 有覺有觀禪, 謂初心在緣名覺, 細心分別禪味曰觀, 即色界初禪定也。 二者, 喜俱禪, 謂得此禪定, 喜心共發, 即第二禪也。 三者, 樂俱禪, 謂得此禪定, 則發勝妙之樂, 即第三禪也。 四者, 捨俱禪, 謂入此禪, 則心平等而無善惡憎愛之意, 即第四禪也。 〔五、 善人禪〕, 謂一切善法, 無所不攝, 乃大善根眾生之所共修。 名有五種: 一者, 不味著, 謂於禪定之味, 不樂著也。 二者, 慈心俱, 謂愛念眾生之心, 與禪俱發也。 三者, 悲心俱, 謂悲愍眾生之心, 與禪俱發也。 四者, 喜心俱, 謂歡喜眾生離苦得樂之心, 與禪俱發也。 五者, 捨心俱, 謂無憎無愛, 平等之心, 與禪俱發也。 〔六、 一切行禪〕, 謂大乘一切行法, 無不含攝。 名有十三種: 一者, 善禪, 謂此禪定, 能攝一切善法也。 二者, 無記化化禪, 謂不待作意思惟, 自然能於定中, 作種種變化而無窮也。 三者, 止分禪, 謂攝心不散, 與定相應也。 四者, 觀分禪, 謂分別照了, 與慧相應也。 五者, 自他利禪, 謂正定現前, 則能自利利他也。 六者, 正念禪, 謂於定中, 正念思惟, 無諸雜想也。 七者, 出生神通力功德禪, 謂得此大定, 則一切神通功德, 悉皆由之而出生也。 八者, 名緣禪, 謂於一切諸法名相因緣, 悉得通達無礙也。 九者, 義緣禪, 謂於一切諸法義理因緣, 悉能通達曉了也。 十者, 止相緣禪, 謂於寂靜因緣之相, 圓明洞徹, 永離一切散亂也。 十一者, 舉相緣禪, 謂能照了諸法起滅因緣, 悉皆清淨無礙也。 十二者, 捨相緣禪, 謂於一切善惡法相因緣, 悉皆捨離, 清淨而無染著也。 十三者, 現法樂住第一義禪, 謂因此定, 現得法喜之樂, 而安住於第一義也。 (第一義者, 謂實相中道之理, 無二無別也。 ) 〔七、 除惱禪〕, 謂修此禪定, 能除滅眾生種種苦惱, 名有八種: 一者, 咒術所依禪, 謂因此定, 能以咒術之力, 除諸毒害霜雹寒熱鬼病, 一切苦患也。 二者, 除病禪, 謂因此定, 能除地水火風四大所起眾病也。 三者, 雲雨禪, 謂因此定, 能興致甘雨, 銷滅災旱, 救諸饑饉也。 四者, 等度禪, 謂因此定, 能濟諸恐難, 及一切水陸人非人怖也。 五者, 饒益禪, 謂因此定, 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眾生也。 六者, 調伏禪, 謂因此定, 能以財物調伏眾生也。 七者, 開覺禪, 謂因此定, 能覺悟迷惑眾生也。 八者, 等作禪, 謂因此定, 能令眾生所作悉皆成就也。 (非人者, 即龍鬼之類也。 ) 〔八、 此世他世樂禪〕, 謂修此禪定, 能令眾生, 悉得現在未來一切之樂, 名有九種: 一者, 神足變現調伏眾生禪, 謂因此定, 而能變現種種神足通力, 調伏一切眾生也。 二者, 隨說調伏眾生禪, 謂因此定, 而能隨順說法, 調伏一切眾生也。 三者, 教誡變現調伏眾生禪, 謂因此定, 能以正法, 教誨誡諭調伏一切眾生也。 四者, 為惡眾生示惡趣禪, 謂因此定, 能為惡業眾生, 示現修羅、 餓鬼、 畜生、 地獄等趣, 令其改惡遷善也。 五者, 失辯眾生以辯饒益禪, 謂因此定, 而於眾生不能辯說正法者, 即以辯才而饒益之, 令其心識開悟也。 六者, 失念眾生以念饒益禪, 謂因此定, 而於眾生失正念者, 能以正念而饒益之, 令其邪見不生也。 七者, 造不顛倒論微妙讚頌摩得勒伽為令正法久住世禪, 謂因此定, 開發妙慧, 心不顛倒, 能造微妙讚頌, 摩得勒伽之論, 而令正法流通, 久住於世也。 八者, 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眾生禪, 謂因此定, 能以書數筭計資生方法, 如是等種種眾具, 攝取饒益一切眾生也。 九者, 暫息惡趣放光明禪, 謂因此定, 放大光明, 暫令修羅等趣, 息其苦惱也。 (神足者, 謂神通滿足也。 梵語摩得勒伽, 亦云摩怛理伽, 華言本母, 即論名, 謂能興立教義, 為本為母故也。 ) 〔九、 清淨淨禪〕, 謂依此禪定, 一切煩惱惑業悉皆斷盡, 即得大菩提清淨之果, 名為清淨; 重言淨者, 以清淨之相, 亦不可得也。 名有十種: 一者, 世間清淨淨、 不味不染污禪, 謂依此定, 於一切天人所修世間禪定, 悉不味著, 亦不見有染污之相, 名為清淨。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。 二者, 出世間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於一切聲聞、 緣覺所修出世間禪、 定, 悉無染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, 亦不可得也。 三者, 方便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能善巧方便演說無量妙法, 化度一切眾生, 悉無染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了不可得也。 四者, 根本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於色界四禪根本之定, 悉無染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。 五者, 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於色界四禪根本, 雖得最上殊勝增進之定, 悉無染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。 六者, 入住起力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或入或住, 或起力用自在, , 無染無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。 七者, 捨復入力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捨而復入, 力用自在, 無染無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, 亦不可得也。 八者, 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能以種種神通力用變現自在, 利益一切, 悉無染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。 九者, 離一切見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而於斷常有無一切諸見, 悉皆遠離, 而無染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。 十者, 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禪, 謂依此定, 於見、 思等諸煩惱惑, 及障理之智, 皆已斷滅, 悉無染礙, 名為清淨, 重言淨者, 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。 (四禪者, 初禪、 二禪、 三禪、 四禪也。 根本定者, 謂四禪之定, 為諸禪之根本。 能出生一切禪定也。 斷常者, 謂外道妄計此身滅已更不再生, 名斷見; 復計此身滅已還生, 名常見也。 障理之智者, 謂聲聞雖得人空之智, 若大乘菩薩, 以此智, 即是障理之惑故也。 )* * *九種大乘菩薩所修的禪定, 即自性禪、 一切禪、 難禪、 一切門禪、 善人禪、 一切行禪、 除煩惱禪、 此世他世樂禪、 清淨淨禪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